【清明】二十四节气与组织变革管理—中国传统历法给我们管理组织变革的启发

时间:2022-06-07 信息来源:

第五篇:清明

【全文共约2500字,阅读大约需要1012分钟】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是很多中国人从小就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上古先民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各三个月,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全年下来的这二十四节气从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描述着自然节律循环往复的变化,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常说“变化无处不在”,而最为常见和易于理解的变化就是这一年四季的变换更替了。所以,描述自然变化的这二十四节气中其实就蕴含着我们的老祖先们对于变革这个永恒主题的细致观察和点滴智慧。用这种视角去细看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如何去管理组织中的变革有很多启发。

====================================================================

²  清明的三候

²  启发之一:百分百变革的奥义

²  启发之二:永续变革的双引擎

====================================================================

清明的三候



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解读】

初候,桐始华。桐,木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是个特别的日子,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属性,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启发之一:百分百变革的奥义



立春是正月节,惊蛰是二月节,到清明就是三月节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的描述:

•         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清明,叁月节。……。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世间万物由“出乎震”(被雷所惊,从蛰伏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齐乎巽”(为巽风吹拂,展现出一派虽稚嫩但清新的景象),只需短短三十天,自然界中的万物就完成了从初春的蛰伏到季春清新气象的转变。


这百分百的万物“齐”乎巽,从变革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奇迹。因为类比到组织中的变革,那可是全员都迅速完成转型、展现出崭新面貌的壮举。


何以自然界能够做到这奇迹般的“百分百变革”呢?

——因为不顺应四季变换的事物,都被大自然淘汰了!

•          立春时节不曾解冻的寒冰(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不久终将被日益升高的气温所融化;

•          雨水时节不肯萌动的草木(雨水三候,草木萌动),会因未能破土而出丧失了这一季的生命;

•          惊蛰时节没有受惊而出走的蛰虫(惊蛰时节,蛰虫惊而出走),怕是就这么一直睡过去了;

•          清明时节没有盛开的桐花(清明初候,桐始华),也就失去了秋实的机会。


大自然的这一番神操作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作为变革管理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那些未能跟上组织变革步伐的人发生转变呢?


我们当然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淘汰和放弃这些人。毕竟人类几乎天生就是恐惧变化的,而且人又是都有着主观能动意识的,我们在组织变革中应该采取各种策略去争取那些未能跟随组织变革步伐的人对于变革的支持和参与。


1.    在变革之初,我们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清楚“为什么要变革?”(尤其是组织不变革的后果),以及“这次变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变革对于其个人的影响)

2.    对于不愿变革的人,我们要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他们抗拒变革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地予以应对。比如,如果他们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么就需要消除这些误解;如果变革在客观上就是将对他们的现有利益带来损害,而变革又必须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聆听他们的诉求,并且提供切实的帮助。

3.    对于因为受自身条件或能力所限,不能够顺利做出改变的人,我们要帮助他们及时完成转变。比如,提供培训、进行指导、投入资源等。

4.    对于经过了以上种种之后,直到组织变革结束仍没能完成转变的人,那就一定要给予惩罚或是淘汰了。一方面是因为变革后的组织可能真的就没有适合他们的岗位了,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如果这个时候还不让这些不跟随组织发生转变的人受到惩罚,那就相当于默许和纵容了他们对于变革的抵抗,这只会为组织未来的变革埋下更多潜在的阻力。

====================================================================

启发之二:永续变革的双引擎



在所有的二十四个节气当中,清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现在很多中国人一说到清明,首先想到的是祭祖扫墓(清明的传统节日属性),而不是万物洁齐的景象(清明的自然节气属性)。

而其实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只不过大都被现代人所遗忘了。比如,立春的前一天要“迎春”——把春神句芒接回来,雨水当天女婿要去岳父母家送礼“接寿”,惊蛰要祭白虎、吃炒豆,春分要立春蛋、吃春菜,等等。


那为什么独独清明作为一个自然节气,它的传统节日属性能够影响力这么大、这么持久呢?

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清明的习俗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一是清明被我们国家确定为法定节假日。


除清明外其他节气的习俗或是与农耕有关,或是与信仰有关、或是与饮食有关,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演进都慢慢被我们所淡忘和放下了。而清明要祭祖扫墓、追念先人的习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深刻关联的,一直传承至今。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之一也正是这种纪念先祖、感恩家长的文化传承。所以,和这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清明也就具有了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根基。这是其一。


再说其二。据史料记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扫墓假期,这还得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道敕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墓祭被编入五礼,并设立假期,以便民众从容安排扫墓祭奠之事。(关于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又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了,在此不表。)


进入现代,中华民国政府在1935年将45日确定为国定假日清明节。而对我们更有影响、大家也更为熟悉的是《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08年起,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节假日。由此,清明与春节、端午、中秋一同成为四个以农历日期计算的节假日,其传统节日属性更加凸显。


好了,回到变革的话题,要想让组织的变革能够持续巩固其成果、长久地保持影响力,我们也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着手:

1.      文化——转变企业文化以真正支撑变革

2.      法定——将变革的成果制度化、流程化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创思迈格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464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85